- A+
山西晚报报道,5月27日,梁衡图书馆在梁衡先生的母校——太原十二中正式举行揭牌仪式。当日,梁衡先生重返母校,亲自参与了这一重要时刻。梁衡先生出生在霍州,他的初中和高中时光均是在太原十二中度过的。
梁衡图书馆的建立,既体现了优秀毕业生对母校的感恩之情,也彰显了母校对杰出校友的深厚情感。图书馆内藏品丰富,分为六个类别:梁衡的著作、梁衡的研究文集、收录梁衡作品的期刊、梁衡的创作书籍及文友赠送的书籍、梁衡的讲座和授课视频,以及其他相关纪念品和实物。在筹备梁衡图书馆的过程中,我们获得了人民教育出版社、霍州市委、梁衡研究会等单位以及众多热心人士的大力支持与协助。梁衡先生本人对图书馆的建设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与精力,他慷慨捐赠了自己珍藏多年的文献资料,其中包括国学大师季羡林、知名画家范曾亲笔签名的赠书;以及革命烈士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复制手稿等珍贵文献。
在与母校教师交流的过程中,梁衡先生满怀深情地回忆起往昔,提及高中时期,他的语文教师李光英凭借其深厚的学识和风趣的教学方法,激发了他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这种兴趣让他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而十二中则为他提供了最初的文化熏陶。梁衡先生在发言中指出,将图书捐赠给母校,一方面是对母校的敬意,对母校栽培自己成长的感激之情;另一方面,他期望同学们能够亲自到图书馆走一遭,通过了解前辈校友的历程,从中汲取动力与鼓舞。
太原十二中的校长冯国雷表示:“每所学校都设有校园图书馆,该馆体现了学校的文化格调与教育理念。我们选择以‘梁衡’命名十二中的图书馆,不仅是为了存放梁衡的作品和相关资料,以便后人进行学术研究。更深层次的是,我们期望借助这一平台,推动学校的语文教育,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增强他们的写作能力。”
梁衡先生是一位备受尊敬的散文作家、学者、新闻理论专家、政论大师以及科普文学家。他曾经担任过《光明日报》的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的副署长以及《人民日报》的副总编辑等职务。目前,他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博士生导师,同时担任人教版中小学教材的总顾问。
梁衡先生的著作被广泛纳入大中小学以及师范教育的教材之中,其中作品数量之众、覆盖范围之广尤为突出。《晋祠》、《夏感》、《跨越百年的美丽》、《把栏杆拍遍》、《壶口瀑布》等篇目,因其知名度高,被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对广大中小学生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链新闻
《晋祠》碑刻在晋祠公园揭幕
山西晚报报道(记者 孙轶琼):梁衡先生,一位知名文学家和学者,他的作品《晋祠》描绘了山川、树木、水景之美,该文曾被纳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27日,一块镌刻了《晋祠》全文的碑刻在省城的晋祠公园亮相,以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向公众展示。
晋祠拥有悠久的历史,其风景宜人,文化遗迹众多。我国知名文学家梁衡先生于1982年4月撰写了《晋祠》这篇文章,该文被评为优秀的散文作品,最初在《光明日报》上刊登。同年9月,该文被收录进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把栏杆拍遍+梁衡txt,并且后来还选入了全国职业高级中学的语文教材中。此影响波及至天津、北京、广东、云南等二十个省市自治区,历久弥新,对几代人心生影响,不仅镌刻了晋祠的迷人印象于众人心中,更使得众多人追随梁衡先生的文字足迹,寻访晋祠,并依照文中的描述,领略了晋祠的风采。
为使晋祠文化深入人心,在太原市委市政府的批准下,太原市文物局精心策划,围绕梁衡先生的《晋祠》这一主题,开展了艺术创作与设计。该艺术形象借鉴了北京故宫博物院景仁宫院内的石影壁,并进行了深入的艺术加工,最终形成了现今的碑刻艺术作品。太原市文物局有关负责人透露,这块石碑采用与北京故宫普遍使用的北京青白石相同材质,显得格外庄重。影壁墙的尺寸为长7.1米把栏杆拍遍+梁衡txt,高2.6米。它通过我国传统的石雕工艺,采用实心整石分段雕刻的方式精心制作而成,最终矗立在晋祠公园之中,成为了一处精美的景观,供后人欣赏和学习。
扫描二维码,观看梁衡图书馆揭牌仪式相关视频。
视频拍摄:山西晚报记者 王冠兴
视频制作:山西晚报记者 赵亮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