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辛弃疾你会想到什么?读懂这6首诗词,挣脱命运束缚

  • 提起辛弃疾你会想到什么?读懂这6首诗词,挣脱命运束缚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石栏杆
摘要

读懂了它们,你也能挣脱命运的束缚,摆脱精神的焦虑,活出自己的无悔人生。他拍遍栏杆,悲叹无人领会他心中志向。辛弃疾因此欣喜不已,见到好友后,便迫不及待地向他诉说心中的忧思。作家梁衡曾在《把栏杆拍遍》中这样评价辛弃疾:但即便命运如此刁难,辛弃疾始终都是那个能吼出“男儿到死心如铁。

提起辛弃疾,你会想到什么?

有人想到了他的词:

酒醉时凝视兵器,梦中又听见军号声连绵不断,稻田里飘香预示着丰收,耳边传来青蛙鸣叫的声音。

有人想到了靖康年的那个秋天,金兵南侵,君王被迫南渡。

二十一岁的辛弃疾,弃文习武,决心恢复中原失地,然而他始终未被朝廷信任,最终含恨离世。

郭沫若曾在辛弃疾墓前写过一副挽联: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这副对联,展现了辛弃疾诗词里洋溢的壮志,也流露了他毕生怀才不遇的忧郁。

南宋朝廷辜负了辛弃疾,可辛弃疾却从未辜负过自己。

这几首诗词,源自辛弃疾仕途坎坷的时期,然而字里行间,其激昂之气并未消散,壮志豪情依然如昔。

领会了这些,你就能冲破命运的桎梏,消除内心的忧愁,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无憾人生。

公元1168年,辛弃疾心中忧闷,来到建康赏心亭。楚地辽阔一片,尽是清秋之景,江水浩荡,与天相接,秋意无边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作为一个文臣,最大的辛酸,是诉尽满腔衷肠,却无一人理会;

作为一个武将,最深的悲哀,是苦练一身本领,却无用武之地。

这两点,辛弃疾都深有体会。

辛弃疾出生时,南宋王朝风雨飘摇,北方也早已沦陷于金人之手。

他的祖父辛赞,虽然为金朝效力,但始终期盼着某个时刻,能够执掌兵器,与金人进行殊死搏斗。

在祖父的影响下,辛弃疾少时便立了下收复中原的宏愿。

他自幼发奋研习经世济民之道,成年之后,又以应举为名,逐次向北行进,把家乡的景致,都铭刻在脑海里。

他原以为,依靠多年持续不断的奋斗,有机会帮助南宋收复失地,再次统一国土。

等到他真正成为南宋朝廷的一员,才会深刻感受到官场的败坏,以及世道的辛酸。

辛弃疾把栏杆拍遍_辛弃疾诗词人生感悟_辛弃疾诗词豪情失意

南宋掌权人士明白辛弃疾确有才能,然而他们天生忌惮金国,因此持续压制辛弃疾,不让他显露头角。

所以,辛弃疾直到二十九岁,仍是个闲散小官。

这个季节的春天,江南柳絮漫天飞舞,细雨连绵不断,心怀愁绪的辛弃疾来到了赏心亭。

他放眼望去,家乡的河山景色尽收眼底,他却不禁思忖,平生抱负尚未施展,年华虚度一事无成。

他拍遍栏杆,悲叹无人领会他心中志向。

他内心虽然感到无比压抑,却依然不肯屈从于当前的困境,一直坚守着夺回失地的决心。

人生犹如旅途,在命运安排的途中,难免遭遇重重阻碍,需要你去克服。

如果在前进路上,你因为畏惧困难,退缩不前,那么你的抱负、气节,就会在无常的考验下彻底粉碎。

如果你像一粒种子那样生活,不怕风雨,独自生长,那么终有一天,你也能成为一道非常美丽的风景。

公元1172年,辛弃疾获任滁州长官。春风夜里繁花满城,又吹散、天边繁星点点。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青玉案·元夕》

公元1170年,辛弃疾任职多年,职位清闲,终于接到宋孝宗赵昚的传唤。

随后,辛弃疾被调入了临安城中,做了司农寺主簿。

临安城确实是富庶之地,那里的繁华景象,几乎让辛弃疾迷失了自我。那里的奢靡风气,差点也扰乱了他的心神。

幸运的是,在1172年,辛弃疾时年三十三岁辛弃疾把栏杆拍遍,被授予滁州知州的职位,目的是监督该地区的战后恢复事宜。

你或许会感到不解,为何辛弃疾长期不被南宋朝廷重视,却突然有机会施展抱负?

事实是,滁州地处抗金前线,没人敢去。

这个棘手的问题,最终交到了辛弃疾手上,他非但没有推辞,反而因此激动得流下了眼泪。

临行前,恰逢元宵佳节。

临安城内,到处可见歌舞升平,家家户户亮着璀璨灯火,完全感受不到中原地区的战火纷飞和社会动荡。

辛弃疾在这一片热闹的灯影中,寻寻觅觅,走走停停。

突然,他看到灯火阑珊处,有一个朦胧身影那么熟悉。

走近一看,原来是曾经壮志难酬的自己。

他在临安城里居住了数年,险些被那儿的繁华景象所迷惑,直到在夜色渐深之处,才重新寻回了内心的本真。

辛弃疾诗词豪情失意_辛弃疾把栏杆拍遍_辛弃疾诗词人生感悟

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环顾四周,许多人为了名利,丧失了信念;还有许多人,沉迷于表面的风光,遗忘了最初的理想。

一个人要若坚守自己的本心,就要学会与欲望对抗。

当你足够强大可以管束自身,就能不受外界干扰,朝着内心的目标坚定行进。

公元1176年,辛弃疾担任江西提点刑狱,路过造口这个地方。郁孤台下,清澈的江水静静流淌,江面上映照着多少行人的泪水。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赶赴滁州以后,看到了这样一幅景象:

曾经繁华的滁州,在战火中早已变成了一片废墟。

而当地的百姓无家可栖,只能编茅织苇,寄居于瓦砾之场。

市上无商贩,千里无鸡鸣。这般残破的景象,让他心中悲痛不已。

他立刻开始行动,免除当地民众的赋税辛弃疾把栏杆拍遍,安排青壮年人盖房,又想办法吸引外商到滁州做买卖。

半年以后,滁州再次热闹了起来。

南宋执政者同样注意到辛弃疾的功绩,不过他们并不觉得高兴,反而觉得辛弃疾能力太强,让他们感到不安。

他们持续压制辛弃疾,要么安排他担任无实权的小职位,要么经常调动他的工作地点。

很快,辛弃疾就被调离滁州,改任江东。不久后,又改任江西。

辛弃疾在赴任的途中,正好路过造口。

他想到五十多年前,金兵南下,一直打到了江西造口。

而南宋皇室在那场战役中,被打得仓皇而逃,百姓也流离失所,

想到此处,辛弃疾的心情无比沉痛。

他多么想收复被金人夺去的山河啊!

他曾经先后将《美芹十论》和《九议》呈送给南宋朝廷,详细阐述了自己的收复方略,然而这些计划都遭到了断然否定。

即便如此,辛弃疾依然坚守着心系国家与百姓的初衷,只要他来到某个地方,就会为当地民众带来福祉。

曾有朋友问我:“为什么这么喜欢读辛弃疾?”

我说:

在辛弃疾这里,我感受到一种执着。这种执着,是当我遭遇命运打击,处境再艰难,只要想到他,内心就会涌现重新开始的决心。

世间万物,并非如我们所想;人生际遇,亦难全凭己意而变。

辛弃疾诗词人生感悟_辛弃疾诗词豪情失意_辛弃疾把栏杆拍遍

在力不能及的境遇下,尽力而为,同样值得称赞。

公元1181年,辛弃疾丢掉了官职,从此在带湖地方过上了隐居的生活,月亮从树枝上飞过,把鹊儿都吓跑了,清风吹拂,半夜里还能听到蝉儿的声音。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作家毕淑敏说:“生活就是泥沙俱下,鲜花和荆棘并存。”

越是伟大的人物,生活越不会一帆风顺。

辛弃疾在官场多年,屡遭排挤,仅被罢免的次数就达到了七回。

他官场生涯多波折,一方面源于辛弃疾的祖父辛赞,曾经出仕金国。

南宋的官员们对一直他存有偏见,视他们祖孙俩为“汉奸”。

另有一面,辛弃疾性格刚强,说话直率,因此触怒了许多朝廷官员。

辛弃疾对这些大臣的心思,自然也是心知肚明。

他自己也曾说:“臣生平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

他始终坚守臣子的本分,面对残害民众的贪腐官员,理应将他们处决,或予以革职。

他行事坚决,作风迅猛,这为朝廷官员提供了参劾他的理由:挥霍钱财毫不吝啬,处决人命视若无睹。

因此,君主听信了诽谤,没有给辛弃疾辩解的机会,立刻颁发了一道命令,取消了他所有的职务。

被迫退出仕途的辛弃疾,在信州上饶带湖之畔,开垦了一块田地,从此务农,自己取名为“稼轩”。

生活虽说是平静了,但对于家国,他终究是意难平。

幸运的是,那些连绵起伏的群山和蜿蜒流淌的河流,恰好成了辛弃疾抒发忧愁情绪的绝佳去处。

惆怅的时候,他便穿行于稻田间,听夏日蛙鸣,看天上星月。

不知不觉间,他在官场上所受的创伤,也慢慢得到了治愈。

行走在人世间的我们,也历经了不少的磨难,承受了许多的伤痛。

但正如一句老话所说:“人生实苦,唯有自渡。”

这个世界上,真正能够治愈你的,只有你自己。

当你领悟如何让自己化作一道光芒,哪怕最深的幽暗,也能以沉着镇定之态前行,目标不问方向。

辛弃疾在上饶隐居期间,曾在博山道中漫步,创作了这首词。年少时不知忧愁为何物,总爱登高望远。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辛弃疾诗词豪情失意_辛弃疾诗词人生感悟_辛弃疾把栏杆拍遍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知乎平台曾有人提出疑问,询问有哪些诗歌,在年幼时无法理解,待到成年后才体会到其中深意。

辛弃疾的《丑奴儿》,永远在被人们反复提及。

这首词的魅力在于,它仅由四句组成,却精准地描绘了所有中年人的内心感受。

年轻的时候,我们阅历尚浅,却都喜欢伤春悲秋。

一旦遭遇些许阻碍,便立刻陷入无尽感伤;稍受些微创伤,就迫切想要让所有人都知晓。

岁月流逝,身心饱受磨难,我们反而领悟了如何强颜欢笑,也掌握了默默忍受痛苦,把委屈咽下。

年岁渐长,便会知晓:深切之苦,往往默默承受;内心之忧,常常难以言表。

辛弃疾出生在北方被敌人占领的地方,他年轻的时候,对自己很有信心,对周围的事物也抱有很天真的想法。

他常常自认为,依靠自己的勇气和谋略,能够驱逐外敌,夺回失地。

可当他练好一身本领,踏入南宋等待上阵杀敌,报效祖国时。

南宋朝廷却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

到了不惑之年,他依旧是报国无门,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

这份忧愁,才确实使辛弃疾难以言表,他登临高楼时,也只能感慨道:这真是个秋高气爽的季节啊!

年轻时,谁不是鲜衣怒马,意气风发。

可等到中年你就会发现,无奈、愁苦才是生活的常态。

我们终将在岁月中被磨平棱角,在坎坷中一步步地迈向成熟。

内心积压的愁绪难以消解,心中的委屈无处倾诉,也许我们只能默默无言,然后长叹一声:这天的天气多么宜人啊。

所谓成熟,就是心态变得越发平和,言语也越来越沉默。

那是在1188年的冬天,辛弃疾与陈亮在雪夜里一起温酒,畅谈国家大事,分析时局形势,抒发个人抱负。酒醉之后,他常常挑亮灯火,凝视宝剑,回忆起当年军旅生涯的峥嵘岁月,仿佛听到军号声此起彼伏,营寨连绵不断。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被罢官后,开启了长达十多年的闲居生涯。

辛弃疾诗词豪情失意_辛弃疾把栏杆拍遍_辛弃疾诗词人生感悟

白天的时候,他还会到处看看山水,排遣苦闷;

每逢夜晚寂静时分,他总会追忆未能实现的宏伟抱负,感叹官场的无能和昏聩,最终只剩下满腹的激愤与失落。

如此昼夜忧思下,辛弃疾患上了疾病。

陈亮收到这个消息,就顶着风雪出发,走了八百多里路,最终到了辛弃疾那里探望他

辛弃疾因此十分高兴,见到朋友时,就急切地向他表达内心的烦恼。

他说自己做了一个梦,梦里,他回到了战场,与敌人浴血奋斗。

还一举收复了山河,完成了君王的梦想。

睡眼惺忪之际,纵有诸多抱负,他仍旧握着兵器在烛光中仔细端详,微弱的光芒映照着稀疏的影子,平添几分冷清。

思及此,一柄宝刀黯然失色,一位豪杰老去无闻的凄凉,立刻攫住了辛弃疾的思绪。

陈亮听完,立刻赞同辛弃疾的看法,认为天下若能安定,人们便可耕田养老,不必再考虑购买农具出售兵器,以实现家庭的和平与安宁,壮士们听到这样的消息,内心痛苦万分,肝肠寸断!

他借鉴《汉书》中的相关记载,说明在世道昌盛的时期,所有百姓都渴望回归故里从事农业劳动。

那些心怀报国之志的英雄,却因无处施展才能而暗自垂泪,内心激愤得仿佛五脏六腑都要焚毁。

陈亮的这番话,可谓是说到了辛弃疾的心坎里。

他长久以来的郁结终于得到了回应,于是不再像从前那样闷闷不乐,又和陈亮一起饮酒,谈论天下大事。

高谈阔论间,辛弃疾积攒的愁绪也慢慢得到了释怀。

佛经里说,世间有八苦。其中一苦,便是求不得。

这一苦,困住了曾经的辛弃疾,也困住了如今的我们。

人人都期盼愿望得以实现。然而,现实中的境遇,鲜少能称上完美顺遂,更多的是事情发展不如所愿。

求而不得时,与其整日郁郁寡欢,把自己困在过往的不甘里;

不如转念放下,努力释怀,然后微笑着踏入人生的另一段征程。

作家梁衡曾在《把栏杆拍遍》中这样评价辛弃疾:

他的声名鹊起,需要时代浪潮的推动,如同地壳板块剧烈碰撞一般,他时而被裹挟其中承受煎熬,时而又被抛到远处进行沉思。因此,历经北宋南宋三百年的纷扰动荡,才孕育出了辛弃疾这样的人物。

辛弃疾,在词坛上,能与苏轼争辉;在武学上,能与霍去病齐名。

此人实在可惜,毕生想要为国效力却始终无法实现,所有雄心壮志都消磨在南宋那个只顾求安的朝代之中。

然而即便境遇十分坎坷,辛弃疾依旧还是那个能够放声喊出“男子汉大丈夫至死心志如铁一般。且看我们,如何弥补天地间的缺憾”的激情青年。

他用一生的经历告诉我们:

人生苦难重重,压得垮一个人,却压不垮一颗坚韧的心。

不管当前面临何种困境,只要内心怀有期盼,要主动寻找云层缝隙中透出的点点光明。

那么,总有一天,你终会迎来拨云见日,苦尽甘来的人生。

点个赞吧 ,与朋友们共勉。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weinxin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 weinx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