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栏杆拍遍:梁衡佳作,雅俗共赏,慰藉心灵寻力量

  • A+
所属分类:石栏杆
摘要

约是在读过此文十余遍后,我胸中突然萌生了一个疑问:“把栏杆拍遍”到底是辛弃疾把赏心亭的栏杆拍了个遍之后的纪实,还是在数次登高遍拍栏杆之后的感慨?此时此刻,“栏杆”的属性在发生奇妙变化,它们不再是单纯的物,而是成为连接天地情思的精神枢纽、挺起文人气概的精神脊梁、解读文学世界的精神密码。

在高栏之上,极目远眺,抒发情怀于天地之间;在栏杆之后,历经世事,追忆往昔岁月;在栏边依靠,目送流光,满是绵绵情意。区区数笔,实在难以将“栏杆”的全部意蕴再度描绘出来。

辛弃疾把栏杆拍遍_把栏杆拍遍 梁衡 散文集

假如说有一部著作能让我过目难忘、反复阅读,并且急切地想介绍给观点一致、趣味相投的朋友,仔细回想还是梁衡先生写的《把栏杆拍遍》最为贴切,这并非仅仅因为它适合各个年龄段、各类读者,更关键的是无论何时何地、周围环境如何,总能从中找到些许宽慰、一种信念、一股动力、一种精神,助我在失落时获得平静、在迷茫时找到路径、在沮丧时重燃希望、在得意时更加沉稳。

梁衡先生是我国的散文大家、学问精深者、新闻理论研究者,在散文写作上主张“书写重大事件、深厚情感、深刻道理”,擅长引用典故、铺陈历史、细致打磨,其文章流畅自然、内涵深刻、令人愉悦,著有散文、杂文、人物传记、时事评论等著作二十余本,在众多作品中,只有《把栏杆拍遍》这部书与我相伴十五年,经常摆放在书桌旁边,空闲时翻阅、忙碌时思念,兴致来临时朗诵、心情低落时吟咏,这正符合于谦那句“书籍有情如老友,日夜喜怒常相伴”。

《把栏杆拍遍》收录了梁衡先生精心构思的散文数十篇,这些文章大多聚焦于人物刻画,包括《大无大有周恩来》《觅渡、觅渡,渡何处》《读柳永》《晋祠》等知名篇章,然而最能体现梁衡先生写作理念的,当属同名散文《把栏杆拍遍》,这或许也是他选择以篇名作为书名的重要原因。

把栏杆拍遍 梁衡 散文集_辛弃疾把栏杆拍遍

《把栏杆拍遍》全文围绕词展开,从辛弃疾组建抗金队伍、独自追捕强盗夺回官印、快速擒拿叛徒开始描绘,“银鞍映照白马,行动迅猛似流星”的侠客形象生动呈现,寥寥数语便让人体会到“十步之内可杀一人,千里之外从不留痕迹”的磅礴气势;但笔锋突然转向,将文墨倾注于南归后的报国无望、被罢免官职闲居家中、被闲置不用之上,令人悠然又真挚地感受到“手持吴钩凝视,栏杆频频轻拍”的极大愤懑。这句话非常贴切地描绘了辛弃疾从军生涯、起兵反金、以文扬名的经历,形象地展现了“夕阳映照高楼”“孤雁哀鸣声中”“江南漂泊之人”的画面,令人如临其境,引发无尽遐思。

大约在反复阅读这篇文章十多次之后,我心中忽然产生了一个疑问:辛弃疾所写的“把栏杆拍遍”,是真实记录了他多次在赏心亭抚摸栏杆的情景,还是表达了他多次登高并拍打栏杆时的复杂心情?读完《稼轩长短句》全文,再反复诵读这篇文章,心中逐渐明朗,答案已然浮现——那是历经无数艰难险阻,走过漫漫长路,说过无数话语,排解诸多烦忧之后,最终只余下那句“把栏杆拍遍”。

明确了自己的答案之后,一个勇敢的念头浮现心中,就是效仿前代贤人的做法,重新拍摄栏杆!可是当时自己才十五六岁,中学生身份,既无暇顾及辛弃疾把栏杆拍遍,又缺资金,正发愁没头绪,突然想到能在古代诗词中重新拍摄栏杆。后来好多年,我就在中国古典文学的世界里尽情遨游,像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凡是接触到的,都欣然接纳、全部吸收,即便如今读到诸如“登高望远”“倚楼凭栏”这类词句,内心仍会激动不已、深深着迷。在辞海里游荡了十多年,虽然不能说把所有“栏杆”都拍遍,但也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打算在此分享,和阅读这篇拙作的朋友们一起,再次感受“栏杆”的魅力。

把栏杆拍遍 梁衡 散文集_辛弃疾把栏杆拍遍

在高高的栏杆旁,极目远眺,思绪飘向辽阔的天地之间。岳飞倚靠栏杆遥望远方,怒火中烧,因国家残破而悲愤不已,只能“抬头看天、大声长啸,胸怀壮志激荡”,栏杆记录了这位民族英雄未竟的雄心。辛弃疾在亭子前徘徊不前,用力拍打栏杆,最终此生也不过是“没有人懂得,登高之意”,栏杆静静承受着报国无望的激荡与无奈。

倚靠栏杆时,回望过波澜壮阔的岁月,沉吟过往的岁月。张昪倚栏远望六朝的旧迹,朝代的更迭早已是“归于渔夫樵子的闲谈”,唯有夕阳斜照中“冷清的太阳默默向西边沉落”,栏杆目睹了从古至今的起落、时光的更迭。纳兰性德望着院中花儿开放凋零、天际云彩聚散舒卷,最终成为“在神州大地闲散度日的人”,栏杆划开了时代的风云变幻、阻隔了人生的起起伏伏。

凭栏远眺,只见暮色苍茫,满目皆是离愁。李清照倚靠栏杆,凝视枯草,眺望远方,却始终心灰意冷,在心底默默自问“那人如今在何方”辛弃疾把栏杆拍遍,期盼归来的心情与失落的情绪都寄托在栏杆之上。温庭筠诗中的女性独自倚靠、遥望江边高楼,众多船只驶过后仍未见期盼之人到来,只能以“夕阳和煦江水缓缓”一句来掩饰心碎之感,栏杆化作期盼归人的轮廓与象征,构成了一幅充满等待与落寞的经典画面。

辛弃疾把栏杆拍遍_把栏杆拍遍 梁衡 散文集

这段文字总共不过一千来字,确实很难把“栏杆”这个意象重新拍摄一遍,力求完美。仔细琢磨,其中还蕴含着“雕花的栏杆和玉石砌成的台阶或许还在”所展现的景物依旧而人事已非的感慨,“月亮照耀的高楼不要独自倚靠”所抒发的孤独忧愁,“沉香亭北面靠着栏杆”所描绘的繁华盛世景象,“倚着栏杆的地方正是这样凝聚着忧愁”所表达的游子思乡之苦等等,这些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学长河中,“栏杆”所承载的情感缩影。此刻,“栏杆”的特性正在发生奇妙转变,它们不再只是物件,而是化作沟通天地情意的精神纽带、展现文人风骨的精神支柱、破译文学奥秘的精神钥匙。敲击栏杆的声音,正是文明传承在历史长河中的定位信号。

重读《把栏杆拍遍》这篇文章和这本书,正是梁衡先生“没有创新不算好文章”的自我鞭策和“字句不震撼不罢休”的锤炼精神,使我进入到了如幻似梦的文学天地,登高望远、凭栏观江、思乡怀远、抚栏抒怀,在纷繁俗世中觅得一片心灵家园。

辛弃疾把栏杆拍遍_把栏杆拍遍 梁衡 散文集

本文刊载于《现代商业银行·才智青年》2025年第06期

责编:李婉娜 设计:张弘

主编:陈方诗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weinxin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 weinxin

发表评论

您必须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