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栏杆拍遍:三分故事三分情,解读辛弃疾的悲剧人生与教材入选之路

  • 把栏杆拍遍:三分故事三分情,解读辛弃疾的悲剧人生与教材入选之路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石栏杆
摘要

《把栏杆拍遍》是我写辛弃疾的一篇文章。可谓三分故事三分情,还有四分是标题。但总的来讲,不离辛弃疾的悲剧人生这个主题。辛弃疾是一个英雄,但生不逢时,被弃而不用,是一个悲剧人物。2002年,上海东方出版中心即以《把栏杆拍遍》为书名编辑出版了我的一本散文集,并连续出了4个版本。

我创作的一篇关于辛弃疾的文章是《把栏杆拍遍》,它于2000年4月首次在《散文》月刊发表,紧接着被《新华文摘》选用,还被选入了(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现代散文欣赏辞典》当中。2003年它被选入华东师大出版社的高一《语文》教材,与此同时,也被选入江苏人民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以及人民卫生出版社的教材。这篇文章能够接连被选入教材并且引发反响,原因大概共计三点:其一乃是拥有故事,其二是怀着感情进行创作,其三是具备一个出色的标题。可说是,三分的故事,三分的情,另外四分是标题。然而总体来说,并不偏离辛弃疾那悲剧人生的这个主题。

由作者供图的《把栏杆拍遍》,被选入华东师大出版社所出版的《语文》高一教材之中。

辛弃疾身为伟大词人,然而长久以来,在多数人眼中,他仅仅只是个大词人而已,但也仅此这般。这对于他而言,略显有些不公平,实际上,辛弃疾在成为词人之前是个武人,曾金戈铁马,痛痛快快地去杀过敌;同时他还是个政治家,是实实在在的朝中之臣、地方大员。他最为想要带兵打仗,以收复失地,却不被准许;他提过诸多好建议,然却不被听从。最终方才无奈地去写词,却成就为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词人。这表明他是有胆、有识、有才之人,是个奇人,是个英雄。只称其为词人,是将他大大地说小了。我诧异,社会、历史对于一个人,有时会有着选择性的遗忘,当其在某一方面极为出色时,其他方面便不再被提及。课堂教学之中,有时存在见物不见人的状况,语文老师不厌其烦地剖析作品,数理老师反复演练公式定理,然而却不肯抽出时间给学生讲述作品、公式背后的人物故事,为课文与公式赋予灵魂,使其焕发出美感。

中学时期我便钟情读辛词,相较于词,更倾心他的故事。那时书价低廉,一本小册子仅卖几毛钱。然而正是这区区几毛钱,奠定了一个孩子一生的知识基因。后来我撰写诸多伟人、名人,大多源于少年时留存的记忆种子所生发。我于文章中赘述了辛单骑取人头之举、练兵建大营之事、上书言事之行,而后言道:“辛弃疾此人,词人的本质属性是武人,武人的本质属性是政人。他的词乃是在政治的巨大磨盘里研磨出的豆浆汁液。他从武转文,又从文涉政,始终于出世和入世间陷入矛盾,于被任用或被弃置中饱受煎熬。”。又阐述了他于什么样的背景当中创作了什么样的词 。 如此一来,他便不再身为一个平面的 “词人 ” ,实则成为一个具备立体形态的三维人物 ,是那种 将将军 、朝臣 、词人等多重身份汇于一身且周身笼罩着艺术光环的大英雄 。

《把栏杆拍遍》。作者供图

把栏杆拍遍 辛弃疾 语文教材_与辛弃疾栏杆拍遍

辛弃疾身为英雄,却生不逢时因而被弃用,属于悲剧人物。从人性以及艺术角度来讲,悲剧最能打动人,并且超越时空。我小时候读他的事迹、词作时深受打动,长大后也经历为官、为政、为文,和他一样被置于社会这架大磨盘里揉搓。我的人生有两次低潮,一次是大学毕业时因“少年不识愁滋味”报名前往边疆,结果从北京降落到一个黄沙漫漫的小县城里,处于特殊年代,前途未卜,只能务农种地。我于一位语文教师那儿借到一本《稼轩词编年笺注》,将其视作珍宝,整日品味着辛公的韵味,也体悟到自身的悲凉。还有一次,是事业正在上升正要有所作为之际,忽然收到一封匿名信,致使我被耽搁、煎熬了两年。幸好这两年我也并非白白虚度,读书用以疗伤,写作借此强身,完成了一部40万字的《数理化通俗演义》。

在那些特定的日子当中,辛弃疾成为了我在隔空状态下的知音,其创作的那首《摸鱼儿》,我不清楚自己进行了多少次默写。“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青春很容易消逝,壮志实现有着很大的困难。“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辛弃疾创作这首词的时候正是40岁,在那个年份我正好也是40岁,有力气却没有地方可以施展。我持续被搁置了两年时间,然而辛弃疾却被搁置了20年。他“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我把自己的专业抛却转而从事科普书的写作。

辛有一首《永遇乐》,自我嘲讽命运不佳,称原本就不应姓“辛”,致使一生充满辛酸、辛苦、辛辣之感,全是悲叹辛酸的滋味。他嬉笑怒骂皆能化作词章,然而从来不失英雄的本色。他被迫隐退之后创作了诸多山水田园词,其中饱含着对生命、生活的热爱之情,不过又极为通俗,有很多佳句,比如:“大儿在溪东侧锄地除草,中儿正在编织鸡笼。最令人喜爱的小儿子顽皮起来与辛弃疾栏杆拍遍,在溪头趴着剥着莲蓬。”“鸡鸭成群到傍晚也不收,桑麻长得比屋山头还高。有什么不称心我才羡慕,只要没什么奢求吃饱就行。”。

在夕阳映照之下的,是位于江西省铅山县的河口古镇的辛弃疾塑像,此照片由丁铭华拍摄,是新华社所发布的 。

把栏杆拍遍 辛弃疾 语文教材_与辛弃疾栏杆拍遍

那个他曾经居住过的乡,在历史上向来名为“稼轩乡”,如今依旧醒目地挂着一块写有“稼轩乡人民政府”的牌子。我前去进行采访的时候,村社的内外,乡政府大院的粉墙上全都刷满了他所作的词。有一年乡里自行举办“春晚”,其中有一个节目是有奖背诵辛弃疾的词,背诵出一首奖励毛巾,背诵出十首奖励脸盆,背诵出一百首奖励一台小电脑。竟然有人能够抱走电脑而归。由此可见,这位词人活在人民的心里,活在历史的深处。无疑我所写的这篇文章接通了他与万千读者内心的那条热线。

绝不会仅仅只有我一个人被辛弃疾打动,这篇作品所产生的效果更是早已超越了课堂的范畴,通常来讲,鉴于需要应对考试,学生们总是将课文视作一种负担,然而却有许多学生对这篇课文喜爱有加,华东师大二附中的一位同学讲述她初次阅读本文时所持的感受,“细细回想起来阅读梁先生的文章并非算早,大概处在高一阶段,陆陆续续阅读了一些,当时最初的想法仅仅是为了了解书中所涉及的历史名人,可未曾料到,仅仅那一篇《把栏杆拍遍》就令我陷入沉醉之中,难以放手。”。有一位来自河南的军人,在《新华文摘》上面,见到了本文,于此之后,他情绪激动,把版面的边边角角,全都批注满了,随后,他将刊物给我复印,寄了过来,并且说道:“特意感谢作者,为我们这些武人立传,写出了一篇质量颇高的文章。”另外,我的一个老乡,身为一位英语教师,语文教学原本跟她没有关联,然而,在看了学生的书本之后,她为此激动不已,撰写了一篇读后感,不仅如此,还组织了一场读书会。这种情况充分说明,文章已然抵达了人心的深处。

最后说一下标题。这是从一首辛词里化出来的。原词的上半阕是:

楚地天空千里呈现出清冷的秋色,江水顺着天际流淌远至秋色没有边际之处。极目眺望远处的山岭,它们仿佛在传递别愁和遗恨,犹如玉簪和螺髻般的形状。夕阳映照在楼头,失群孤雁的叫声传来,身处江南的漂泊游子。将吴钩仔细观看,把栏杆拍了又拍,可没有人能领会,我登楼远眺时的心意。

吴钩乃宝刀也。词人携刀登上高楼,望向远方之河山,憾失地无法收复,唯以手猛拍栏杆与辛弃疾栏杆拍遍,发出无奈之喟叹,呈现出一副悲壮至极、望眼盼穿之形象。我于文章中言,若有画家欲为辛弃疾造像,便请用“把栏杆拍遍”此五字。实际上,未等来画家作画,我却先将此几字用作文章之标题,这幅无形之画瞬间刻印于读者脑海,成为一个永恒存在之美好意象。意象究竟是什么呢?能够最充分展现文章思想的那形象,便是意象,它是被诗化的典型,是文章思想跟美感相互融合以后所形成的定格,是一种图腾,是文章的“logo”。借由一个物,或者一个景,将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以及美感予以具体化,使其变得可见,能够触摸,能够记忆,令人难以忘怀。果真这个具备意象性的标题产生了超乎寻常的效果,依据它还引出了诸多故事 。

把栏杆拍遍 辛弃疾 语文教材_与辛弃疾栏杆拍遍

不同版本的《把栏杆拍遍》。作者供图

2002年,上海东方出版中心编辑出版了我的一本散文集,书名为《把栏杆拍遍》,且连续推出了4个版本。其中,一种备受欢迎的点评本竟然重印了17次。后来,合同到期,北京一个出版社接过这个书名,又出版了3个不同版本,累计印数达数百万以上。这本书成为许多中学老师向学生推荐的必读书。辛弃疾号“稼轩”,如今他又有了一个新的号“把栏杆拍遍”。在那信息不断翻滚,读者喜好新弃旧的这般市场热潮内里,那同一个书名居然能够稳稳屹立达20年之久都不倒,而且还处于重印且热度不衰的状况,这实在是非常少见的呀。

标题有诗意地挺立在卷首,恰似洛神于水边徘徊,又仿若迎客松在黄山之巅屹立,总归是令人难以忘怀的。

百家谭 | 莫言:磁盘与烟斗

把栏杆拍遍 辛弃疾 语文教材_与辛弃疾栏杆拍遍

百家谭|陈平原:大学寻踪——暮春时节陕西行

百家谭|樊建川:民族复兴,“膨胀”了“馆奴”樊建川的心

百家谭 | 刘亮程:活儿会盯住你,一辈子不放过

百家谭,梁衡所写的那篇仅用两小时完成的《晋祠》,是以怎样的情况被选入语文课本的呢?这当中究竟是何。

百家谭|肖复兴:天坛速写

百家谭 | 王蒙:读荀恨晚

与辛弃疾栏杆拍遍_把栏杆拍遍 辛弃疾 语文教材

百家谭|王振忠:远引旁搜观黄白,半生痴绝梦徽州

经过监制的是姜锦铭,负责责编工作的有刘小草、刘梦妮以及雷琨,而承担校对任务的是饶小阳。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weinxin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 weinx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