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住宅的层高不得低于三米,对于四层及以上的住宅,则需配备电梯设施……自国家标准《住宅项目规范》正式发布并投入实施以来,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该规范在确保住宅安全方面具体有哪些规定?又是如何反映出住宅健康舒适水平的提升?接下来,我们又该如何确保这些规范得以有效实施呢?
《住宅项目规范》于今年5月1日起施行。住房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的负责人姚天玮在5日举办的《住宅项目规范》实施新闻发布会上指出,该规范在继承原有标准的基础上实现了创新与提升,其技术要求科学合理,标准水平适中,切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是建设“好房子”的基本要求,并将对推动“好房子”建设发挥积极的引导与支持作用。
“保障安全”是住宅项目的基本要求和首要目标。
住宅建筑的安全等级应至少达到二级标准;抗震设计是住宅建筑的必备要求,且抗震设防标准不得低于标准设防类别;家庭中的电源插座回路必须安装“漏电保护器”;空调室外机的安装不能随意,必须设置专用的安装平台……这些规范从结构抗震、防火、用电、燃气、防高空坠落以及应急处理等六个方面入手,旨在构建坚固的住宅安全壁垒。
王清勤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表示,针对公众普遍关注的通信信号问题,相关规范已制定出具体要求。这些要求包括,地下停车场、电梯轿厢等平时常出现信号盲区的地方,必须确保通信信号的全面覆盖。如此一来,若在停车场不慎跌倒,或是突发疾病,抑或被困在电梯中,人们能够迅速拨打电话求救。这种“信号安全感”在紧急关头,无疑就是一条“救命”的信号。
随着生活品质的不断提升,公众对于居住环境的健康与舒适性要求日益增强。那么,这些规范究竟在哪些具体方面展现了住宅健康舒适性的提高呢?
长城石雕建筑设计院的总建筑师曾宇表示,该规范全面考量了现今居民对于健康宜居环境的渴望,在层高设计、电梯配置、日照条件、供暖系统等多个层面,提出了具体的规定,针对居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难题,有针对性地提高了建筑标准。
新建住宅建筑的层高标准被提升至3.0米以上,相较于之前的标准,增加了20厘米。曾宇指出,这样的层高提升有助于提高居住空间的舒适度,房间将享受到更佳的采光、通风以及空气质量,同时也能满足我国居民身高增长的需求。此外,增加层高还为装修和改造提供了更为宽敞的空间条件。
日照对于维护人的生理与心理状态至关重要。根据规定,每户住宅至少应有一间卧室或客厅符合日照要求。曾宇指出,此规定确保了日照标准得以有效应用于每一套住宅和每一户家庭,从而增强了日照标准的普遍适用性。在北京地区,必须达到大寒节气时每日至少2小时的日照时长要求,这意味着在大寒这一天,每户住宅中至少有一间卧室或客厅应确保有累计2小时的阳光照射。
在住宅声环境领域,相关规范明确了建筑设施噪声的结构限制以及卫生间排水噪声的限制,同时提高了墙体、门窗以及楼板在隔音性能方面的标准。
在满足“一老一小”这一特殊群体的需求上,相关规范充分展现了“适合老年人,适合儿童”的设计理念。曾宇提到,住宅小区需按照规范设立专供老年人使用的活动区域,同时明确小区的路面、入口、活动区域应确保无障碍通行;此外,还规定住宅门前的门槛高度不得超过1.5厘米,这样做既保障了老年人的通行安全,又提高了他们的生活便利性;此外,要求在集中绿地内设立儿童活动区栏杆防止可攀爬的构造,并配备滑梯等娱乐设施,以便孩子们能够尽情玩耍;同时,对阳台栏杆的竖向杆件间距也做了规定,要求其不大于0.11米栏杆防止可攀爬的构造,以防止儿童从栏杆间钻出造成安全隐患。
标准的实施是整个标准化活动中最重要的一环。住房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的一级巡视员王玮表示,住建部将致力于确保规范得到有效执行。在整理和修订国家层面的推荐性标准之际,还将引导并支持地方和团体标准的先行先试。同时,鼓励各地根据自身的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市场供需状况,探索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对相关技术措施要求进行更细致的优化和提升,以更有效地满足规范的功能和性能需求。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